发展规划
DEVELOPMENT PLANNING
绩效自评报告(建筑工程团队)
发布时间:
2023-09-19 16:40
来源:
项目名称 |
长沙职业教育“楚怡”专业教学团队 |
立项年度 |
2022年 |
项目学校(盖章) |
长沙高新技术工程学校 |
项目负责人 |
杨树雄 |
项目联系人 |
杨正明 |
办公电话 |
0731-88692330 |
手机号码 |
13974908506 |
项目名称 |
建筑工程施工 |
电子邮箱 |
59935347@qq.com |
2022年长沙职业教育“楚怡”重点建设项目
绩效自评报告
一、项目概况
长沙高新技术工程学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的历史可追溯到1993年,最初命名为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在2011年,专业群经过改名重组,成为了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在2013年,该专业群成功立项湖南省特色专业建设项目,经过四年的发展和努力,于2017年顺利通过验收,荣获湖南省特色专业的称号。
专业群拥有强大的教师团队,共有38名教师,其中包括1名正高级教师和5名高级教师。85%的教师被认定为“双师型”教师,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丰富。专业群拥有多个实训室,如建筑CAD绘图室、建筑工程算量实训室、建筑工程模型室、钢筋实训工场、测量实训工场、砌筑实训工场等,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专业群不仅在教育领域表现出色,还在教师教学能力竞赛多次获得省市级一等奖,成立了高水平教师建设团队,由负责人杨树雄领导,成员包括10名骨干成员、2名实习指导教师和1名企业兼职教师,所有成员都具备本科以上学历,其中2人拥有高级职称,7人具备中级职称。教师团队成员在教育领域取得了一定成果,包括课题研究、教育比赛获奖、教材编写等。教师团队的成员还参与了多本教材的编写,所编写教材入选国家十四五规划教材,正在申报国家优秀教材,并有教师被聘为湖南省土建工程专业初中级职称资格考试用书编辑。教师队伍是发展职业教育的第一资源,是支撑新时代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力量。2019年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创建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本次楚怡高水平教师团队建设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提升教师开展教学、培训和评价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教师专业发展增值赋能,采取“内培外引、专兼结合、校企协同、重在育人”的建设思路,推动企业深度参与教师能力建设和资源配置,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建立专业团队与产业导师相结合的“双师”结构团队,突出“双师型”教师个体成长和“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相结合,分级培养师德高尚、技艺精湛的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技能大师、青年骨干教师等梯队,提升教师的双师素质,优化专业队伍结构,打造一支“能上讲台为名师,能下企业为技师”适应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人才培养需要的“名师领衔、骨干支撑、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高水平专业教学团队,办成“市内领先,省内一流”专业。
二、主要绩效
1.加强团队师德师风建设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深入开展新时代“思想铸魂”学习活动,建立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实现师德师风建设与团队能力建设双提升。重点培养团队教师坚守专业精神、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立教,全面提升团队战斗力。
建设期内团队成员无师德师风问题,教育教学深受学生欢迎和社会好评,2位以上教师荣获区、市级以上师德模范、育人标兵或优秀党员等荣誉称号。
2.提升团队教师能力素质
对长沙市中等职业教育楚怡高水平教师团队建设标准及湖南省教育厅颁布的专业教学团队建立标准,制定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教师团队的建设方案,优化团队建设结构,组建校企合作、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团队。
建设期内团队负责人杨树雄通过自身努力以及长期教育教学工作积累,完成职称晋级高级讲师。教师积极提升学历,任义、肖溪两位教师继续深造正在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攻读工程管理硕士学位。教师参加执业资格证书考试,肖溪、张雄两名教师成功通过湖南省土建工程师考试取得建筑工程类中级职称。徐玉、张雄、侯佳玲、缪琪四位老师参加长沙市装配式建筑虚拟仿真软件培训,同时徐玉、余斯洋指导学生刘东杨取得建筑行业举办的装配式建筑施工技能竞赛国赛一等奖。选派徐凌飞老师参加国培项目建筑类教师企业实践培训。
积极参与教师教学能力竞赛,以赛促教、以赛促研,由余斯洋、任义、肖溪、彭丹松和匡潜、张雄、侯佳玲、彭浩8名教师组建的两支队伍,取得湖南省教师教学能力竞赛一等奖和三等奖。同时将教学及竞赛过程中的思考转化为论文,获得湖南省教育学会论文评选一等奖两篇,二等奖4篇。
3.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为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综合执(职)业能力、迅速适应社会的高技能人才,开设“以就业和升学为导向,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线”的课程体系,与建设行业、企业合作进行了“以项目施工过程为导向,构建模块化教学课程体系”的一体化改革,通过剖析毕业生就业岗位及岗位群的任职要求,统筹选取教学内容,开发了以建设工程施工过程为主线的课程体系。
教师团队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校企双方从工作领域需求着手,以1+X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为依据,将装配式建筑施工课程技能标准对接职业技能岗位标准,在三年级班级中开设装配式建筑施工课程,并围绕1+X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进行课程建设,制定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
课程的载体是教材,团队成员在积极进行课改的同时广泛进行教材编写,任义担任副主编、余斯洋参编的《建筑材料》、《建筑装饰材料》入选国家十四五规划教材,其中《建筑装饰材料》已被云南省推荐参评国家优秀教材。彭丹松主编《建筑力学》已经出版,徐玉、缪琪两位老师参与编写《建筑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正在出版,任义、彭丹松参与湖南省考试院组织的中职对口升学建筑类教材编写。余斯洋任副主编、杨树雄参编的《建筑材料与检测》已经出版,并应用于本校建筑工程施工和工程造价专业的教学。
4.积极推进教法改革
坚持立德树人,在人才培养全过程加强思政教育;开设职业体验、企业实践、社会服务等活动,上好“大思政课”。充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充分利用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我校的教育实习基地、湖南省思想政治理论课“手拉手”一体化备课试点学校成员校的平台,构建“课程思政”大格局,实现思政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融合统一,全面推进“三全育人”。
按照“分工协作、能力互补、动态组合”的原则,重构教学流程、再造课程结构,组建模块化课程教学团队。通过“课岗融合、学用融合、学赛融合、岗证融合”实施工学交替分组实训,推行面向企业职场环境开展现场项目教学、场景教学等,形成“教—做—考—评—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实现由知识技能导向向工作过程导向转变,提升教学质量效果。
在二年级第二学期,充分利用学校现有实训条件,将“教—做—考—评—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应用于《钢筋翻样与加工》课程,并以本课程为基础,参与教学能力竞赛获湖南省教师教学能力竞赛二等奖。
团队负责人杨树雄组成的《工程测量》精品课程已经完成建设,在本校及湖南省内中职部分建筑内专业进行使用,采取线上学习与线下实训相结合的方式合理规划课堂教学,利用线上平台进行过程数据收集,有效探索多维度的评价体系建设。
5.强化技术技能创新服务
按照“名师引领结青蓝、大师指导育匠人”的团队建设思路,团队加强与专业相关的园区企业深度合作,实施“专业共建、课程共育、学生共培、资源共享”产教研模式。依托专业教师和合作企业,联合湖南东方红建设集团、麓谷建工集团,麓谷检测公司,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共建技能大师工作室和企业员工培训基地,创办“工程检测中心”、“造价工作室”、“测量工作室”等专业工作室。不断拓展校企合作,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参与高新园区建设及周边新农村建设,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形成“区、企、校”三方联动,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改革。
每年利用建筑工程测量、工程造价、建筑工程计量计价实训场室和平台承接长沙市“十行状元、百优工匠”企业职工技能竞赛;高新区“麓谷工匠杯”职工技能竞赛;开展高新园区企业员工及失地农民开展农村建筑工匠师的职业技能培训;对湖南省内农民自建房进行安全检测。
6.突出专业育人成效
(1)构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大格局,全面推进“三全育人”
坚持立德树人,在人才培养全过程加强思政教育;开设建筑工程施工职业体验、企业实践、社会服务等活动,上好“大思政课”,做好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思政。充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充分利用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我校教育实习基地、湖南省思想政治理论课“手拉手”一体化备课试点学校成员校的平台,构建“课程思政”大格局,实现思政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融合统一,全面推进“三全育人”。
(2)实施分工协作模块化教学,提升教学质量
按照“分工协作、能力互补、动态组合”的原则,重构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教学流程、再造课程结构,组建建筑模块化课程教学团队。通过“课岗融合、学用融合、学赛融合、岗证融合”实施工学交替分组实训,推行面向建筑企业职场环境开展现场项目教学、场景教学等,形成“教—做—考—评—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实现由知识技能导向向工作过程导向转变,提升教学质量效果。
(3)运用大数据实施教学诊改,推进学习方式变革
通过综合运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推进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教学方式变革,促进学生自主、泛在、个性化学习。依托智慧职教资源库和云课堂构建课前自主学习、课中协作实训、课后拓展提升的完整闭环,利用数据分析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方式改革。
附:项目资金使用情况表
项目 |
参与人员 |
时间 |
地点 |
企业(部门) |
经费 支出 |
校企交流学习 |
余斯洋、肖溪、任义 |
2023.5.15-2023.5.16 |
长沙市 |
五矿二十三冶长锂高科项目 |
1000 |
校企交流学习 |
余斯洋、肖溪、任义、彭丹松 |
2023.5.11 |
长沙市 |
大禹防水 |
800 |
教学能力竞赛 |
余斯洋、任义、肖溪、彭丹松 |
2023.5.25 |
长沙市 |
学校教科室 |
4500 |
教学能力竞赛 |
匡潜、张雄、侯佳玲、彭浩 |
2023.5.25 |
长沙市 |
学校教科室 |
3000 |
装配式建筑施工虚拟仿真软件培训 |
徐玉、缪琪、张雄、侯佳玲 |
2023.4.12-2023.4.14 |
长沙市 |
长沙建筑工程学校 |
2350 |
国培:教师企业跟岗实践 |
徐凌飞 |
2023.7.5--2023.7.31 |
湘潭市 |
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 |
5000 |
国培:访学项目 |
余斯洋、孙吴信宜、任义、张雄、肖溪 |
2023.8.12-2023.8.14 |
长沙市 |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
800 |
合计 |
17450元 |
三、存在的问题
1.教学改革需要更深入:虽然专业群已经开展了一定程度的教学改革,但仍然需要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确保教学内容与行业需求紧密结合,以培养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
2.学生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培养:虽然专业群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但是否已经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是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特别是在技术教育领域,不仅需要传授专业知识,还需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3.资源整合与校企合作:虽然专业群已经进行了一些校企合作,但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资源整合,确保与企业的合作更加深入和紧密,以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和培养实用型人才。
原因分析:
1.教学改革需要更深入可能是因为教师团队需要更多时间来适应新的教学方法和教材,以及与行业的最新发展保持同步。
2.学生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培养可能需要更多的实践机会和跨学科教育,以及更加关注学生的综合发展。
3.资源整合与校企合作可能需要更多的协调和沟通,以确保教育资源与行业需求更好地对接。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1.深化教学改革,与行业保持联系,更新课程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1)课程内容更新: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将最新的行业趋势、技术进展和法规纳入教学内容中。定期与行业专家、从业者举行座谈会,获取他们的反馈和建议,确保课程内容紧贴实际。
(2)实践导向教学:强化实践教育,不仅仅是在实验室内,还包括在现场项目中的实际操作。与建筑公司建立合作,让学生参与真实项目,锻炼实际技能。
(3)跨学科教育: 推动跨学科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例如,将建筑工程与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等相关领域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数字化教育:利用现代技术,如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为学生提供更生动的学习体验。借助在线学习平台,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
2.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校企合作,优化资源整合,确保与行业的深度合作,为教师与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践机会:
(1)共同研究项目:与企业开展共同研究项目,解决行业面临的实际问题。这不仅有助于教师与学生学习最新的技术和方法,还有助于企业解决难题。
(2)定期校企座谈会:定期举行校企座谈会,促进双方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合作。听取企业的反馈,调整教学计划和课程内容。
(3)建立企业导师制度:邀请业内专业人士担任学生的企业导师,提供职业指导和建议,让教师更好的更新行业信息,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行业。
下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