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规划
DEVELOPMENT PLANNING
绩效自评报告(机械加工技术-方细飞)
发布时间:
2023-09-19 16:37
来源:
2022年长沙职业教育“楚怡”重点建设项目
绩效自评报告
项目名称 |
楚怡高水平教师团队 |
立项年度 |
2022年 |
项目学校(盖章) |
长沙高新技术工程学校 |
项目负责人 |
方细飞 |
项目联系人 |
方细飞 |
办公电话 |
0731-88612901 |
手机号码 |
13874960976 |
电子邮箱 |
2224042896@qq.com |
一、项目概况
长沙高新技术工程学校——长沙市 “楚怡”高水平教师团队,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团队负责人方细飞。本项目于2022年5月按照长沙市教育局(长教通〔2022〕28 号)文件精神开始申报,于2022年10月31日(长教通〔2022〕89号)文件公布立项,项目建设期为3年。
在近一年时间的建设过程中,本项目始终以申报书的预期建设目标为导向,分别在教师团队的师德师风、能力素质、课程改革、教法改革、技术创新及机制完善等方面同时推进,已经完成总体任务的50%以上。本项目申报计划配套资金为129万。目前,在教师师德师风、能力素质、机制完善、实训基地升级等方面资金使用支出计61.2万元,课程建设、教法改革及技术创新等方面资金使用支出计35.9万元, 整个项目资金已经使用约97.1万元,占计划配套资金的75.27%。从以上项目任务完成情况和项目资金使用收支情况分析,本项目正在按照计划有序推进,项目资金支持到位较好,项目建设绩效总体情况良好。
二、主要绩效
(一)项目保障机制建设
本项目立项后,按照建设任务书要求,成立了以罗伟光校长为组长的项目建设领导小组,以马燚副校长为组长的项目建设工作小组,各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全面开展工作。深入研读国家、省、市、区职业教育关于师资队伍建设政策文件,先后出台了《长沙高新技术工程学校“楚怡”高水平教师团队建设项目实施管理办法》和《长沙高新技术工程学校“楚怡”高水平教师团队建设项目经费管理实施办法》;完善了《机械加工技术专业群教师师德师风警示处罚制度》、《专业群教师招聘、专业技术评聘和绩效考核管理办法》、《团队教师师德师风负面清单与管理办法》等制度。
(二)教师团队师德师风建设
教师团队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显著提高。团队成员先后在线上线下参加了近10位专家、学者和道德模范的10次集中培训,成员结合个人实践推出师德师风学习心得体会。组织团队参加了2次“楚怡”职业教育大讲堂和“楚怡”职业教育论坛学习,并参加了1次“楚怡”文化传承基地参观。组织了34次师德主题教育学习讨论,通过“传、帮、带”实践活动,推动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师德养成教育。一年来,团队成员师德师风年度考核全部合格,优秀的占60%,其中蒋亮勇、郭蜻蜓、刘志强3位青年教师成为校级骨干教师,钟燕、何劲2位老师评为学校师德师风标兵,宋小军、罗丹老师评为学校优秀教师,范杜铨老师评为区级优秀教师,方细飞老师评为学校优秀教师和区级教学奖。
(三)教师团队能力素养建设
1.教师团队结构的优化。依托方细飞省级车工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平台,从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聘请了省特殊津贴专家、高级技师、省焊接技能大师谭勇担任产业导师,聘请中联重科数控加工高级技师、市级“百优工匠”潘佳和长沙深湘通用机械有限公司车工高级技师、市级百优工匠罗伟杰担任企业导师,全面参与了专业教师团队的培养。在10位团队成员中,年龄结构上,50岁以上教师占10%、40-50岁教师占60%、30-40岁教师占30%;职称结构上,高级占30%、中级占50%、初级占20%;在学历上,硕士研究生学历占10%、本科学历占90%;“双师型”教师达到100%。聘请企业导师开展培训经费使用约0.5万元。
2.分级分类培养的实施。按照申报任务要求,团队制定了《“楚怡”高水平教师团队及青年骨干教师分级分类培养三年行动计划》。按照计划,2022年寒假和2023年暑假安排了方细飞、奉光明、甘佳良、蒋亮勇、罗丹、范杜铨、宋小军、郭蜻蜓等8名团队骨干教师参加国家级培训及其校企合作企业实践2个月,期中方细飞、奉光明、郭蜻蜓三名教师获得国培“优秀学员”。负责人方细飞带领刘志强、奉光明、蒋亮勇、何劲等8人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教师能力竞赛线下线上专家学术交流培训达6次。一年内,带领团队教师参加市级智能制造理事会学术交流活动3次;每周参加一次校内专业群组织的教研会,共计30多次。全体团队成员参与承办中联重科企业员工技能竞赛2次,麓谷“工匠杯”企业员工技能竞赛1次,市级学生技能竞赛数控加工、机械装配赛项各1次,长沙市智能制造理事会召开1次,组织18名师生参加钳工和焊工长沙市职教联盟杯技能竞赛,获优秀组织奖。组织团队教师开展5次国家专业教学标准、教学方法、专业课程开发、信息技术应用、教学管理与评价等培训。以上活动开展经费使用约0.6万元。
3.团队教师技术技能的创新。组织团队成员16人次参与中联重科企业顶岗实践,协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参与工程机械技术攻关,研制的一种管道切割机仿形传动装置正申报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复核中;组织4名成员参与海克斯康三坐标自动测量机学习,并掌握了其操作技术;落实了专业群22位专业教师每人主讲1门专业理论课和1门实训课的计划。以上活动开展经费使用约0.4万元。
(四)专业课程资源建设
1.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优化。组织团队成员3次参与中联重科等园区现代装备制造企业的调研,有机融入“楚怡”职教精神课程思政,完善了《机械加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完善了《典型零件的数控车削》、《机械制图》、《数控技术综合训练》、《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智能制造综合实训》5门课程标准;组织成员学习了“1+X”证书《机械工程制图》、《数控车铣加工》和《机械产品三维模型设计》等职业技能等级标准。
2.专业课程和思想的紧密结合。由何劲老师主持的省级教改课题《课程思政有效融入专业实训教学的探究与实践》于22年立项,正在研究推进中:在由7名团队成员参编的《智能制造专业综合实训教材》(八册)中完善了工匠精神的有机融入,于2023年3月立项为教育部职业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在日常的每门专业课程教学和实训中,落实了“每天一查”安全文明生产和“6S”车间管理在实训的全过程; 2023年1月甘佳良老师参加市级专业课程思政竞赛获三等奖。以上活动开展经费使用约0.3万元。
3.专业教学资源的完善和新型教材的开发。继续完善了省级精品课程《机械制图》(待验收)和《典型零件的数控车削》(已验收)的课程资源;对《智能制造专业省级教学资源库》13门专业课程继续完整各类资源上传和应用,目前用户达25209个,素材2421个,题库4861个,院校1292个;2023年6月方细飞负责申报了省2023年职业教育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车工工艺与技能训练》。以上活动开展经费使用约5.5万元。
(五)专业教学的教法改革
1.教学模式的创新。推行“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理实一体”教学模式,实施小组合作探究式教学方法。在《机械制图》、《机械基础》、等课程中探索 “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在《钳工工艺与技能训练》、《机械综合实训》、《典型零件数控车削加工》、《焊接工艺与技能训练》等课程中探索“双导师、小班化”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创新,活跃了课堂气氛,提升了学生学习兴趣,锻炼了学生职业素养和劳动意识,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积极推行学分制改革,完善升级了学校专业群学分制网站,探索智能制造专业群学生实施弹性学分制,对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登记证书所体现的学习效果进行登记和存储,计入个人学习账号,尝试以实训项目、作品等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和转换。方细飞和钟燕两个教师团队参加市、省级教学能力大赛经费使用约1.5 万元。
2.实训基地的优化。新增了园区的中冶长天、延锋彼欧、华自科技等3个校外紧密型实习实训基地,确保学生能100%对口专业顶岗实习。对接企业数字化升级,扩建、升级和改造了智能三坐标检测、钳工、智能焊接、数字化测绘、CAD/CAM技术、3D打印技术、数控车铣加工、数控虚拟仿真加工、VR虚拟现实等9个实训室,建筑面积达2000平方米以上,人均设备价值2万元以上。完善了各个实训室管理制度和评价考核机制,持续开展实训室设备管理与教学现场管理的“星级”评价制度,引入企业导师第三方的评价,强化了学生职业素养的考核。为中联重科等高新园区企业职工培训与技能鉴定,达300人以上;承办市技能大赛及训练服务工作3次。其中,三坐标测量机新购支出约14万元;数控铣床系统升级支出约51.6万元;数控车床新购约22万元;钳工车间与三坐标测量车间改造费用还没有结算。
3.信息化应用的升级。以教师信息化技术应用提升2.0工程为抓手,在专业实训教学中,团队教师带领专业群教师积极使用和探索“国家智慧教育”、“智慧职教”、“职教云”等平台,积极推进智能制造专业资源库的应用。教师通过云平台发布学习资料、项目任务、在线答疑。学生在云平台自主学习,上交作品,考试评价。把教材、动画、PPT、教案、手册等各类教学资源共享共用,辅助教师完成在线布置作业,批改作业,实现无纸化练习,自动评分;学生错题个性化推送知识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大数据分析,课堂实时掌控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可以开展针对性教学。以上活动开展经费使用约0.3万元。
(六)教师团队的技术创新
1.技术技能平台的创新。 在省机械工程学会专家、中联重科等园区企业技术专家和工业职院等高职院校专家的指导下,继续发挥省方细飞车工技能大师工作室的作用,对接中联重科智慧产业城,升级了其在我校建立的数控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机械加工技术人才培养基地、焊接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实现与智能制造的对接。继续推广和应用方细飞老师参与申报获奖的省级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基于集团化办学的示范性特色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2022年12月,范杜铨和蒋亮勇老师申报了2个省级教改项目立项。以上活动开展经费使用约0.4万元。
2.技术技能的培训。成员承接园区“中小微企业”长沙茂思机电科技有限公司产品零件的研发、制造、检测等业务,提供技术服务2次和人才培养服务1次,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20万元以上。作为长沙市中小学职业启蒙教育基地,开展了钳工、3D打印创客实践等项目的劳动与科普教育400人次,基地于2022年12月验收通过。利用机械加工技术车间承接了长沙市“十行状元、百优工匠”企业职工技能竞赛,高新区“麓谷工匠杯”职工技能竞赛,受益人数达500人。对高新园区企业员工职业技能培训与技能鉴定,人数达500名以上;作为高新区讲师团的钟燕老师利用雷锋家乡的区位优势,面向长沙高新区社区居民开展新时代雷锋精神教育,达500余人次。
(七)项目的育人成效
1.专业教师的成长。成员方细飞、宋小军、蒋亮勇3人成为2023年5月立项的省“楚怡”名师工作室(马燚)的核心成员;成员陈立统老师负责申报的省“楚怡”创新教师团队于2023年5月立项;全体成员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技能竞赛活动,获得市级奖励项30人次、省级奖励15人次、国家级奖励项3人次、职教联盟获奖12人次、金砖国家一带一路技能竞赛奖励3人次;成员8名教师参加职业院校教学能力竞赛市级一等奖2项、市级二等奖1项、市级三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1项、省级二等奖1项;成员5名教师参加职业院校教师技能竞赛市级一等奖4人、二等奖1人,省级二等奖4人;团队全体成员申报2个省级教改课题立项,2个省级教改课题结题,2个省级课题正在研究中;成员蒋亮勇负责1门省级精品课程验收合格,宋小军负责的1门省级精品课程建设准备验收;智能制造省级教学资源库15门课程建设准备验收;成员参与申报的省优质专业群立项成功、省级“楚怡”教学创新团队立项成功。
2.学生学习的质量。学生在校参加技能鉴定人数达100%,通过率达85%以上;学生参加市级技能抽查,合格率100%,优秀率75%;参加文化普测合格率达98%以上;为高新区企业输送近300名技能型人才,学生对口就业率达98.5%,在企业实习满意率达90%以上;参加对口单招升入高职院校达98%以上。
3.教学成果的提炼。宋小军老师主持的省级教改项目《工业园区内中职数控专业“柔性实训”教学的探究与实践》于2022年9月结题;方细飞老师主持省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依托技能大师工作室提升中职机械类青年教师专业技能提升的实践探究》于2023年7月验收通过。以上项目研究成果正在其他兄弟学校推广应用。
4.国际交流的合作。团队成员2次参与延锋彼欧公司等合资企业调研,指导学生现代学徒制实践;宋小军、奉光明等4老师指导4名学生参加“一带一路”金砖国家技能竞赛获得优秀奖,为探索国际合作积累经验。
三、存在的问题
(一)对本项目资金管理与使用财务制度把握不准确;
(二)本项目预算资金与实际使用支出资金对接不精准;
(三)本项目建设的部分内容如教师培养、技术技能创新、教学成果提炼等没有对接项目计划的进度。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继续加强团队成员师德师风的教育,同时引领整个专业群教师队伍师德师风的建设。
(二)全体成员进一步明确建设目标,寻找差距,加强项目资金使用管理制度的学习,使项目资金使用匹配更加精准优化,杜绝资金浪费现象。
(三)加强团队成员与园区企业的深度融合,促进教师在专业技能、技术技能创新、教学能力竞赛、课题研究、课程信息化建设等方面进一步提升,争取圆满优质完成本项目预定目标。
上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