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群团
伍育胜:喜迎二十大 高新工程· “非凡十年” 我的教育故事专辑——我和我的学校
发布时间:
2022-10-15 14:20
来源:
我和我的学校
——长沙高新技术工程学校 伍育胜
光阴荏苒,从2005年我有幸加入高新工程大家庭到今天,转瞬已有十七年了。这些年来,我见证了我们学校是如何牢牢抓住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有利契机,尤其是抓住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大改革、大发展的历史机遇,走上了固根基、补短板、强弱项、扬优势的快速发展之路,学校的办学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办学成果更是得到了社会各界和领导的赞赏。学校能从原来的求生存盼发展状态,发展到现在成为全省领先、全国有名的职业学校,我认为这首先除了得益于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大环境外,重要的是我们有一个高瞻远瞩又团结群众、关心群众冷暖的领导团队,特别是有一支团结向上、爱生爱校、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
一、一所外地人有点看不起的山村职校
2005年我刚到学校时,学校周边还是广阔的农村,周边是杂草丛生的山地。学校当时围墙内占地面积仅约20亩,校舍破旧,位置偏僻,交通不便,无公交车直达。学校还未接通自来水,用的是井水,遇夏季用水高峰井水不足,只能向当地消防部门求援,请求消防车紧急送水。
学校首要任务是要保证学校的生存,当时的校长是罗和平、书记是罗伟光,几十位教职员工在校长书记的带领下,以“把每一件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作为工作原则,戮力同心,在各自的岗位上勤奋务实,为学校的生存与发展而努力。
招生是那些年暑期最重要的工作,全体行政带头,教职工全员参与,以“走进千家万户,说尽千言万语,历经千辛万苦”的姿态与行动,确保每年招生任务圆满完成。期间从湘西等外地招来的学生,就先安排在学校机房学电脑,或者安排在我校的合作企业打暑期工。为的是希望这些好不容易招来的“准新生”们,在开学时尽量一个都不少。那些年我家还买不起房子,就住在学校,见证了整个暑期期间学校领导团队及教师们为了学校的生存而辛勤忙碌,现在的罗伟光校长、黄立书记、余晖光副校长、马燚副校长彭丹松主席、廖锦锋副校长等,那时每个暑期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他们是既谋划学校的发展,又能着眼于当下;既身先士卒,又不忘带领群众。所以暑期大部分时间,教师们都在为招生而奔忙。
那时我想尽办法历经千辛,动员我老家常德的学生到我们学校来参观,还没等参观完,学生就问我“伍老师:你们怎么会是一所深山老林里的学校啊?你们的操场呢?你们的塑胶跑道呢?这比我们那里的学校都不如啊!”是的,这就是我们那时的学校,一所处在深山老林里的职业学校,没有操场,没有塑胶跑道,更没有……
功夫不负有心人,职教人的坚守终于迎来了学校发展新阶段。在高新区逐年有变化、办学条件一年比一年好,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习近平同志指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为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指明了前进方向。职业教育吸引力、影响力、竞争力不断增强,职业教育面貌发生了历史性、格局性变化。近十年来,我校牢牢抓住了国家职业教育大改革、大发展的历史机遇,学校的变化可谓旧貌换新颜,翻天覆地。
首先是办学条件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学校周边由农村变成了城市,昔日的深山老林变成了一个个各有特色的工业园区;昔日的交通不便现在变成了四通八达;昔日破旧的校舍现在除保留一栋经维修养护作为纪念之外,全部变成了现代化的教学楼、精技楼、综合楼、艺术体育中心、产教融合大楼、学生公寓等;昔日只能是奢望的塑胶跑道,现在变成了现实。学校由原来仅占地20亩的破旧老校变成了现在占地约120亩,地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核心区域的现代化职业学校。
其次是办学业绩得到了社会各界和领导的认可。学校从原来在生存线上挣扎,到现成为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湖南省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湖南省首批卓越职业学校,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大增,被评为“湖南省最具民生影响力教育品牌学校”、全国职业院校实习五十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学校也创出了自己的特色,尤其是学生参加职业院校学生技能竞赛取得的骄人业绩,更是得到各级领导的肯定与称赞。近些年学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能竞赛,共获得10金20银25铜,获奖学生累计119人(次),奖牌数尤其是金牌以及获奖学生人数,在全省遥遥领先,在全国也有一定位置。教师参加教育行政部门举办的各类竞赛,也是硕果累累,得到上级领导赞赏。时任教育部部长陈宝生2016年9月来学校视察,欣然挥毫写下“把学科建在产业链上,把学校建在开发区里,把创新意识刻在学生心中,把工匠精神融入学生血液!”这既是对我校办学成果的充分肯定,更是为我们这些年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由于我校办学质量高,管理好,社会影响力不断提高,这些年每年报考我校的学生人数不断增多,以至于我们不得不设定一些限制条件,招生工作再也不是全校上下的主要工作了。现在每年暑期,领导团队多数时间在谋划学校下一阶段的发展目标,教师们则或在参加各类培训、或课题研究、或各类竞赛,甚至有时间旅游。学校站在了新的起点上,在向更高的目标昂首迈进!
二、一位从普教中学转行到职校的专业教师
我在来我们学校之前,是从事普通教育的。刚到我们学校时,还真有过一段时间的不适应。但很快我就感受到,我们学校是一个充满温䁔、友爱的大家庭。杨明辉老师(现在是全国名师)经常和我一起分析职校学生的特点及适用的教育原则;全胜老师(现在是教务科长)、廖锦锋老师(现在是副校长)经常指导我专业课教学方法;赵小红老师(当时是教务科长)经常帮助与指导我职业学校对专业课教学的要求;黄立书记(当时是副校长)经常帮助与指导我班主任与任课教师沟通方法及班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原则与技巧等;罗伟光校长(当时是学校书记)经常与我谈心,引导我在思想上应当追求上进,人生只有看准了前进的方向,道路才会越走越宽……还有更多的同事们,在各方面给予了我各种形式的帮助。
正是因为有了这个温暖大家庭的鼓励与支持,才使得我这个普教转行到职业教育的教师,在不长的时间内就适应了职教的要求,初步完成了从普教人到职教人的转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更加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加强职教教师队伍建设,对职教教师进行了各种层次的能力提升行动。我有幸参加了学校安排的省级、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等培训活动。我做梦都没有想到,这辈子大学毕业后还有再回高校全脱产学习的机会。所以我非常珍惜这些机会,如饥似渴地学习专业理论与实践,教育教学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自己也渐渐成长为一个热爱职教、热爱学校的真正的职教人了。
三、学校为我和我的家庭提供了最坚实的保障
我热爱职教、热爱学校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在这里感受到了领导与同事们浓浓的温暖。近些年,我妻子因类风湿关节炎长期医治无效,导致肢体活动十分困难,生活需要人护理。长期的治疗及护理导致我家经济条件很不好,有时甚至体会到了无措的感觉。是领导与同事们给予我的支持与鼓励,让我一次次渡过难关,给予了我信心与勇气。我忘不了高新区教育局李征副局长、吴孟军副局长、侯舒广处长等亲自到我家来看望我们的情形,“你好好工作,热爱职教,就是对我们最好的感谢!”这是他们对我的谆谆嘱托;我更忘不了我们学校罗校长、黄书记、马校、余校、廖校、李铁光助理等连续多年到我们家慰问的情景,“你热爱学校、热爱学生、潜心教学,就是对我们最好的感激!”这是校领导们对我语重心长的话语;我忘不了我们专业群段洁书记、陈慧慧委员、喻德平委员到我家时的情形,“你有什么困难就向我们说,专业群永远是你坚强的后盾!”这是段书记铿锵有力的鼓励。我更忘不了学校工会为我做的点点滴滴。工会彭丹松主席多次与我促膝谈心,帮助我详细分析我家的具体情况,并提出细致可行的建议,在我家最困难的时候,工会组织全校教职员工为我们捐款,帮助渡过难关;当上级有相关扶贫暖心政策时,工会总是积极提供支持,协助我们申报。“有什么困难及时地向工会反映,就是对工会工作最好的支持!” 将解决群众的疾苦当作工会的工作任务,这是彭主席对普通群众的庄严承诺!在这样的大家庭里,我无时无刻不感受到组织的关怀,感受到领导与同事们的温暖。觉得只有更好的工作,无愧于学生,无愧于学校,无愧于社会,才是对组织、对领导与同事们最好的感谢。我常常感慨,家人身患疾病身体行动障碍这本是不幸的,但我有幸加入到高新工程这个大家庭、遇到这么多好领导好同事,却是幸运的!这些年来,我指导学生参加技能竞赛或自己参赛,共获得国家级荣誉两次,省级荣誉九次,市级荣誉十五次。虽然这在我们学校算不上什么优秀,但这至少可以是一位职教人为学生发展、为校争光心情的表露。
这就是我和我的学校,“让每一位教职员工获得帮助、获得成长,这是学校的职责!”这是罗伟光校长经常说的话。我是高新工程普通的一员,或许,就是这些众多的“我”,在各级领导尤其是学校领导团队的带领下,才共同创建了学校的今天。我认为我们学校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除了离不开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大环境外,学校领导团队既能高瞩远瞩,又能小处着手,带领全体教师共同成长功不可没,全体老师们努力工作,兢兢业业,一起向前走,功不可没!
这,就是我的学校——长沙高新技术工程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