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规划
DEVELOPMENT PLANNING
典型案例2(双优校)
发布时间:
2023-09-26 11:01
来源:
教育随笔|暑期,行走在家访路上
作者:黄立(长沙高新技术工程学校党总支书记,大德育工作小组组长)
今年暑假,我和学校的老师们,一共走访了17个学生家庭,看到了这些孩子平时不为我们所知的一面,也对教育有了新的思考。
记得学校放暑假是7月1日上午,当天下午,我们就启动了全员大家访。整个7月,我将之称为“个人家访月”,随后一个月,我们都行走在路上。我开展的家访,集中在2022级机械加工技术专业的高考对口班,家访对象男生为主,寄宿生居多。
要求自己做好三件事
今年暑假,是疫情后第一个长假,也是学校坚持开展“温暖工程——百名教师走千家”的第十二个年头,其必要性、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对职业学校而言,更有着不寻常的意义。
我要求自己在家访中,做好三件事。
一是要“摸底子”。既摸清学生的思想,也摸清家庭的背景。前者是了解学生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读职校一年的变化历程,后者是了解学生所处的成长环境与学生成长路径。
二是要“探路子”。要了解学生的目标是什么,即读中职三年,出路是什么;要了解学生过去的中职一年,经历了什么,是否走在正确的路上;另外,要了解未来还有两年,打算怎么办,路怎么走。
三是要“找法子”。每个家庭情况不同,都有着其特殊性。这种特殊性是客观存在,几乎无法改变,但如何化不利为有利,如何搭建家庭教育舞台,却有着天壤之别。与家长包括学生父母、爷爷奶奶、哥哥姐姐,甚至关联密切的亲戚等,共同探讨交流,做些工作指导,是十分必要且重要的家访任务。
家访,其实就是一种家常
这期的家访,我和每个家庭都作了较长时间的交流,有所得,有所思。
家访,其实就是一种家常,老师要把自己摆进去,讲平等、讲坦诚、讲真话,要营造一种拉家常的氛围。拉家常中,很多时候还能够了解学生成长的背景与过去,甚至能够改变对孩子的一些行为的看法。
比如,有个孩子双休日不愿回家,愿意留在学校。宿管老师反映说是这个孩子在学校能够玩两天手机游戏,不会受到父母的管束。其实,不是这样一回事,家访中得知,父母开了一家小吃店,早出晚归,孩子在家没人管,别说与父母交流,就是一日三餐都是自己负责,经常是泡面,还不如在学校有热饭热菜。这次家访,我给每个学生都送上一个笔记本,写上有针对性的简短鼓励话语,就是为了让学生记得与励志,成为“加油站”。
雨后总有晴天
印象较深的一次家访,是去住在丁字镇的学生家。
出发时太阳耀眼,半路上天空乌云密布,短短三两分钟如同黑夜,片刻之后,下起滂沱大雨,我们冒着雨小心开着车,车里的空气一直闷闷的。到了丁字镇,雨变小了,到孩子家时,雨已经停了。
孩子的父亲在路口接我。典型的农村两层楼房,门口上一块蓝色户址牌:兴城社区滂田组。看到这个“滂”字,想到的第一个词是“滂沱大雨”。
与孩子父亲三人坐在堂屋里,我们聊了一个多小时。
孩子初中时学习不错,但中考发挥失利,没能考上普高,来到了职校。
孩子的父亲将近五十,戴着眼镜,说话温和。他三十年前上过高中,成绩很好,但当年考大学难,班上最后只考了一个师范生。没上大学,是父亲的遗憾。
那孩子也戴着一副眼镜,一米七的个子,壮实。他的父亲告诉我,他的作息挺有规律,都是七点多起床,从不睡懒觉。暑假二十多天,包括平常双休日,几乎不上街,更不会去夜宵。就是爱看手机。因为玩手机,他上学期的考试成绩并不理想。
我问及当时进高考班的动力与目标,他只是一个劲的点头。我鼓励他,相信自己初中时的实力,一定不要放弃。他点点头,又抬头看看父亲,我相信,有些东西在撼动着他。
谁的人生,都会有灰暗和失落,但就像途中的暴雨一样,这些失意只是暂时的。家访结束时,我送给孩子一个笔记本,上面写着:相信曾经实力,坚定信心前冲!
回程时,空气凉爽,山林如碧,小路两旁稻田金黄。
上一页
下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