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科研
11月14日到15日,全国职业院校电工电子技术技能比赛总结会在江西南昌举行,我校李月虹、赵浩两位老师参加了本次会议。
会议由全国电子电工类总裁判长杨少光教授主持。14日上午,会议举办方江西省电子信息工程学校校长介绍了学校基本情况,然后国家工信部教育与考试中心周明主任总结了电子电工类全国比赛八年来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并指明了今后比赛的发展方向。下午分项目进行了详细的交流和研讨。李月虹老师参加了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的项目研讨会,赵浩老师参加了电气安装与维修的研讨会。
回顾今天一天的会议议程,两位老师都觉得本次南昌之行,收获是很多的。目前,我们学校正处于申报湖南省卓越职校的关键时刻,在国家级技能大赛这项重要工作上,应该上升一个更高的档次,争取更好的成绩,力争金牌的突破,并融入国际理念,走出国门,争取参加世界级技能大赛。
聆听了各位专家评委和一等奖指导老师的发言,我们感觉在很多方面还是要多向全国各地的专家和兄弟院校学习。有很多的兄弟院校,如江西省电子信息工程学校,山东省安丘职业中专,江苏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青岛城阳区职教中心,上海信息技术学校等,他们在全国技能大赛上,都连续好几年取得了一等奖。根据各位老师所讲的经验,我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向他们学习。
第一、要彻底改变关于职业教育的常规教学和技能大赛的思维模式。不能是单纯的为竞赛而训练,常规教学和技能竞赛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周明主任为大家详细解读了中国制造2025方案。未来的中国,将迎来一场新的产业革命,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产业,将会形成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高度融合的全新工业产业体系。中国的产业市场,需要培养数以千万计、甚至数以亿计的产业工人。所以职业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培养几个技能竞赛的选手,而是要以赛促练,以赛促学,带动整个职业教育的发展。具体来说,就是从学校宏观层面要实现竞赛与教学的有机结合。一是要以大赛引领专业课程建设,引领课堂教学,引领教学评价改革;二是要建立“课证相融,训赛相通”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三是要完善各竞赛项目的训练模式和人才选拔机制。在教学中实现对人才的全面选拔,让更多的学生在培训过程中整体素质得到提升,这正符合职业教育的出发点。
第二是在训练方法上要多向外地学习,要有系统的科学的训练方法。很多优秀指导教师都谈到了模块化的教学思想,每个国赛项目,知识内容都是比较复杂的,我们可以分为很多个单独模块,首先分项目进行教学,然后再整合起来进行综合训练和系统化的模拟训练。
周明主任在训练细节上谈到了工艺和职业素养的问题。他说,有的选手可能完成的功能比别人多,但整体分数就是赶不上别人,主要就是在工艺和职业安全素养上丢分了。今后的竞赛,可能在工艺上还会要加强比重。
第三,近年来,全国各地所取得的成绩差距是很大的。有位老专家指出,他希望比赛成绩能够呈科学的正态分布,但这几年来,优秀的选手基本都集中在沿海地区,这和全国各地教育领导机构及学校政策层面可能有关。例如江苏省财政在2015年为国赛投入1000万资金,专用于竞赛训练,这对近年来江苏省所取得的优秀成绩是有一定影响的。各地选手和指导教师在训练中应多争取政策支持和后勤保障,这是必不可少的硬件支撑。
下午,我参加了机电一体化的项目交流会。该会议由机电一体化专家组组长、清华大学教授段玉生主持。会上,各地一等奖指导教师分别介绍了他们的带训方法,最后段教授总结了本项目历年来取得的成绩,解答了老师们提出的各种疑难问题。
回顾这几年自己带比赛的经历,虽然参加过几次全国大赛,但成绩都不是很理想,只有去年得了一个二等奖。这离我们申请卓越校的距离还是很大的,特别是与那些取得一等奖的学校相比,真是相差太远。今后应该多向各地的专家学者、优秀指导老师学习,多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超越自我,不断升华,争取更好的成绩,在技能比赛上踏上一个新的台阶,为我校“创全国一流,办卓越职校”而努力奋斗。(文/图:李月虹)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