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科研
(通讯员 陈艳宇)2017年3月11日至3月12日,有幸参加了《全国教育名家师德师风与立德树人主题报告会》,聆听了3位教育名家的讲座。感慨颇多,受益匪浅。
一、刘宝剑老师讲座《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一个班主任的专业成长故事》
在成为名师前的刘宝剑老师的班主任经历,同我们是何其相似:他也在班级管理中出现过自我否定“为什么我带的班级总是出乱子”,“为什么我带的班级成绩差”,“为什么学生对我的评价不高”,“为什么一起入职的其他年轻老师那么优秀”;他也在经历2次班级管理不成功后自我怀疑“太善良,无原则”,“太会装,无自我”,“太想当然,无常识”,“太情绪化,无理性”;他也经历了极度抑郁,极度不认可自我,一度想放弃教育教学这条道路,还曾经尝试去考公务员,可惜没考上,但也幸亏没考上。因为他没考上,他仍然坚守教育教学阵地,自我寻求改变,终成全国名师。
刘老师的专业成长,给我的启示是:
1、只有多读书,才能沉淀自己。
刘宝剑老师自称曾经极度抑郁,最终帮他走出这种消极状态的是读书,并且是以寻找同路人的方式督促自己不断读书。“同路人”,因有相同志趣而走在同一条道路上的人。所以,不管处于何种状态,首先不能忘却自己的初衷,不能忘却自己最初的志趣。正所谓“不忘初心”。我们教师的初心便是教书育人。但实际上,教书育人路上,教师并非高高在上的引导者,教师也并非一定比学生高明,与其认为自己在引领学生成长,不如认为是陪伴学生成长时的自我成长。正如刘老师所说,“师生合一,师生携手共创,激扬师生生命的精神家园”。而要成为这样一名教师,教师本人必须是一个不断进步的学习者。在知识海洋中,自然能找寻到自己前行的动力、方向和方法。
刘老师给大家推荐了《夏山学校》、《种籽手记》、《乖孩子的伤最重》、《教学勇气》、《教育漫画》、《教育即是解放心灵》、《爱心与教育》和《教育智慧从哪里来》等书籍。
2、静躬自省,方能成长。
荀子云:“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每堂课结束后的教学反思,能让教师回头看自己教学中的得与失;每个学生的作业情况,能让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成果;每次与学生谈话后,能让教师反思:我们在每个学生的成长中,起到什么作用?人的成长本就是无止境的,教师如果不懂得反思反省,只怕难以“为人师表”。所以,教育教学中,静躬自省,陪伴学生一起成长。
3、善于总结,笔耕不辍。
实践固然出真知,但光埋头实践,而不总结反思,是难以出真知的。不管是李镇西老师,还是刘宝剑老师,他们成长为大师的过程中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善于总结,笔耕不辍。正如刘宝剑老师自己所说:“点滴记录,夯实前行路。”我们在上课时对学生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而自己却疏于动笔的话,教育教学中的些微火花是难以汇聚成火炬的。给自己一点独处的时间,在记录中反思,在反思中矫正自我。
4、善于创新,事成于细。
刘宝剑老师这次讲座着重讲如何在班级建设中师生合一,具体表现在:在班级规划中,制定预设性活动和调节性活动;在每次跟学生谈话、处理问题时,没想好就不谈、不处理,想好了再谈再处理,做事前要有规划;班级德育实行班级小组进行管理通过拼图游戏、一站到底、组名宣讲、创意小组照、小组海报、小组规则等实现“符号认同”,通过“交换生”、渡题海、拍座位等创意活动强化小组归属;通过自我加罚、内部消化等措施,让班级小组进行自我调整。
刘老师向我们展示了很多班级活动非常成功的图片,比如说学生能自己写很多优美的诗歌,学生能拍出特别富有创意的小组照片,成功看起来很简单,似乎只要你有想法就可以了,但事实上刘老师却在筹划每一个活动前都强调了“事前规划、事前铺垫”等。也就是说我们要做成功一件事情,不但要有创新的想法,而且要在实践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考虑到每一个细节。给学生自主权,不等于当甩手掌柜;善于创新,不等于不遵从学生发展规律,泰山不拒细壤,江海不择细流,善于创新,事成于细。
二、耿喜玲老师讲座《做学生生命中的贵人》
耿喜玲老师从当天下午2点,一直到4点40分,160分钟的讲座,她始终站在我们中间,娓娓道来,如数家珍。一个又一个案例的生动阐述,将心理殿堂的门在我们面前缓缓推开。
“周到、细致剥夺了孩子的成长”,“因为无知,把害人当成了爱人”,“教师的德不是有愿望就成,必须有能”,“孩子每一个品质的形成都不是他自愿的”,这些道理在耿老师抑扬顿挫的阐述中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出来。
中国历来讲究的是“孝”,讲“慈”讲得少。但我们应该重视“慈”,孩子对父母长辈“孝”,父母也要配得上这样的“孝和爱”,所以应具备对应的能,因为父母是孩子的希望和未来。
后来我才知道,耿老师现已57岁,右腿断过。这让我更感慨于她的大家风范和知性魅力。而她生动语言中蕴含的教育真理,亦让我回味无穷,知不足而当奋进。
三、李志刚老师讲座《和谐互助让课堂充满灵动》
李志刚老师是山东青岛即墨市教体局副局长兼28中书记和校长。李校长幽默风趣地从“一声长哨,猪跑出来吃潲;二声短哨,猪吃完回猪圈”谈起28中的发展历程,大家一片欢声笑语中感受了李志刚老师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匠心独具。
李老师着重介绍了“和谐互助”课堂模式的德育基础——雷锋精神。即墨28中何卫华老师2000多个日夜操劳唤醒植物妻的故事,让我泪流满面的同时,感慨于生命的坚韧与美好,人性的馥郁芬芳。即墨28中“感动28”人物颁奖盛典精彩呈现,告诉我们在德育活动设计中,不能过于形式化,过于成人化,要关注学生内心,尊重学生发展规律。毕业典礼上初三学生和家长相拥哭泣的那一幕,扣响了我们的反思之门,孩子不是不懂感恩,他们只是需要引导;家长不是不懂孩子,他们只是需要方法。
即墨28中的“和谐互助”创新源自数学教师时红霞老师的课堂改革尝试:从班级中选出30个雷锋候选人,帮助班级的另外30个小徒弟。再经过其他所有老师的不断探索和实践,进而形成了“和谐互助”教学体系,促成了即墨中学如今的大好局面。这不由得让我们反思,“创新”并不是高贵而遥不可及的,它始于我们的每一次新的尝试,成于我们的坚持。
结语: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